红薯贮藏窖藏管理与红薯淀粉粉条生产技术
文章来源: FM1074绿色频道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8/1/12

     元旦后、春节前既是红薯储藏的时期,也是红薯加工产品销售的旺季,农民朋友现在就要开始着手红薯的加工和储藏了,红薯粉条如何加工更优质?更能卖的上价?红薯如何储藏能减少损失?《农博士服务热线》邀请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肖利贞老师跟您聊聊红薯贮藏窖藏管理与红薯淀粉粉条生产技术。

    红薯贮藏期间的管理主要是温湿度管理,要千方百计使窖温始终控制在10~13℃,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

(一)前期管理(入窖后1~30天) 
    红薯入窖后,气温仍然偏高,加之薯块呼吸作用旺盛,窖内气温很易升高,通风差的薯窖,窖温可能超过20℃,薯堆内散发的水汽和薯堆外的冷空气接触,会在薯堆表面凝结成水珠,这种现象称为“发汗”。这种高温高湿条件,易导致病害蔓延、消耗养分。此期应敞开门窗及窖口进行通风散热,尽量使窖温不超过13℃,相对湿度90%左右。如果白天气温过高,放温困难,可利用晚上放温。也可在窖内顶部气眼口处增设排气扇,以加快窖内热空气的排出。贮藏初期如果窖内湿度小,温度高,可在入窖后3~7天泼洒一次清水,或300~500倍的多菌灵溶液,数量以湿透薯堆为宜,即可降温增湿,又可巩固灭菌效果。以后随着温度的下降,窖门可昼夜闭,气眼根据温度需要,调节关闭的程度。

(二)贮藏中、后期管理(入窖后一个月至立春前)
    到“立冬”后气温下降,逐渐关严薯窖门窗、窖口、气眼等。使窖温保持在10~13℃。到“冬至”前后,进入严冬,应封严所有门窗及入窖口,使窖温不低于10℃,以后窖温始终控制在10~13℃,若遇寒流,窖温低于10℃时,应及时点火升温。
    从2月底到3月初,气温、地温回升快,但寒流多、气温不稳定,经过越冬贮藏的薯块生理机能较弱,适应能力降低。因此,仍应以稳定窖温为主,不宜大开大启。可选择晴朗无风气温超过12℃的时天气,打门窗或气眼,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换气。4月下旬以后,排出窖内过多的二氧化碳,使薯块保持正常的呼吸,并可减少窖内杂菌浓度,防止窖内湿度过大,引起薯块表皮损伤处发霉,影响商品外观质量,可在冬春季节的无风晴暖天中午短时间给薯窖通风换气。

(三)分批出窖,确保售前安全
    商品薯出窖时,要选择无风晴暖天气,以免出售薯和窖内剩余薯受冻。天冷出窖时,宜边加温边出窖,以防窖温下降。出窖时,操作人员要带手套,轻拿轻放,尽量保护薯皮不受伤害。准备包装上市的商品红薯,一次出窖数量不易过多,应根据市场日需求量、运输量和包装速度而定,以当天出窖、当天包装、当天运完为好。每批商品薯出窖结束,应仔细检查窖温,若窖温下降,应利用加温设施进行加温,使窖温很快恢复到12℃左右。
综上所述,要安全贮藏好商品红薯,必须严格把好入窖关,根据商品红薯的贮藏特性,对薯窖藏进行科学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精制粉条每吨利润可获得2500元以上。市场需求量很大。据肖老师分析预测,在今后几年内我国薯类淀粉需求量将以每年平均16%的速度递增,由此看出:红薯薯淀粉及其制品加工产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红薯粉条感官指标:①色泽:具有甘薯粉条的自然色泽,有光泽,呈半透明状;②气味:具有甘薯粉条的正常气味,无异味;③口感:不酸、不粘、不砂质,复水后柔软、滑嫩、筋道、无异味;④杂质:无肉眼可见杂质,无粉点、无黑点;⑤组织形态:条直,粗细、宽窄均匀,无并条、无酥条、无碎条。

    精制粉条生产,应采用“三无”即无明矾、无硫磺熏、无日晒 “放心粉条”新工艺。工艺流程:淀粉原料→打糊(制芡)→和面、抽真空→漏粉、煮粉糊化→冷却→切条、盘粉上杆→冷却(低温老化)→冷冻老化→解冻→干燥(机械风干)→包装、封口→检验、成品入库。
 
    在粉条加工中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肖老师为我们讲解两种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打芡不熟:制芡后发现色白而透明性差,有夹生淀粉团絮,此为不熟芡。不熟芡黏性小,粘结淀粉的能力差,漏粉中易断条。在生产上要避免用不熟芡和面。
原因:
    ①稀释粉乳用冷水过多,用开水量相对减少,降低了糊化温度。②打芡用的热水不开。③打芡容器没有预热,加上打芡时气温低,水温下降快。
解决办法
    ①预防措施:在制芡前先用热水倒入制芡容器中预热10分钟左右;打芡时先把制芡淀粉用少量50℃温水调成稀乳,再用沸开水冲搅,使其充分熟化。②补救措施:一旦发现制芡不熟,立即将芡倒人搪瓷盆或铝盆里放人沸水锅中加温熟化,不停搅动芡,直到糊化结束、芡透明、黏性增加时为止。

    漏粉困难:和好的淀粉面团装入漏瓢中,用拳打瓢或机器振动时,下漏困难,或漏而不畅。   
原因:
     ①芡浓度大、黏性大,和出的面团筋力过强,延展性差(有的地方称为面“劲”过大);②加芡少,和出的面团含水率偏低,或面团温度高,流漏性差。③漏粉机械不配套。
解决办法:
    ① 预防措施:根据淀粉质量确定制芡浓度,按照粉水比例制芡,一般芡中水是干淀粉重的9~11倍;和面时加芡比例要适当,一般是每100千克干淀粉加芡50~55千克(具体要根据加工的品种和淀粉湿干程度而定),和成的面团(制粉条时)含水率以48%~50%为宜。②补救措施:面和好后,发现漏粉困难若是面“劲”过大时,应再取少量淀粉(一般为原面团干淀粉的2%~3%)加入同重量的50℃的温水和成面团,再加入原来和好的面团中,重新翻搅揉匀。劲大面硬时,将再加入的生面团调成稀糊状。漏粉困难若仅是面团含水率低时,可再加入少量稀芡重新揉好即可。面“劲”大时可用锤打式漏粉机漏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