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园区成亮丽风景线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7/2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些年,北京市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逐步形成了山水林田湖、城乡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生态格局。  

  在农业上,北京用实际行动为其不断增添绿的底色:农业用水节下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园区生态化等一系列措施,让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洁净、土壤更肥沃。  

  千方百计让农业用水降下来  

  近年来,北京市按照习总书记考察北京时的指示精神,制定出台了《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举全市之力要把农业用水减下来。据统计,北京农业年用新水量已由2010年的11.4亿立方米下降为2015年底的6.45亿立方米。  

  在大田种植上,北京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压减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培育推广耐旱抗逆的作物品种,并集成应用各类节水技术。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全市建立小麦节水高效示范点18个,主推了“农大211”“农大212”“轮选987”“中麦175”和“农大5181”等5个节水高产品种,以及合理群体构建、防灾减灾、水肥一体化和轻简化栽培4项配套技术。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试点以冬小麦—夏玉米的大田生产为主。该试点全面配备了喷灌施肥设备,小麦和玉米也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试点以来,小麦平均每亩灌水量为205.2立方米,节水18%。不仅如此,今年,窦店村二农场小麦亩产673.8公斤,蝉联全市小麦单产八连冠,创历史第二高。  

  在蔬菜上,通过集成应用滴灌施肥、重力滴灌施肥、覆膜沟灌施肥和带式微喷施肥等四类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实现了节水目标。  

  密云县古北口镇龙洋村试点以大棚辣椒生产为主。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通过滴灌施肥设备升级改造、开展高效节水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等措施,解决了试点农户滴灌施肥设备“跑冒滴漏”的问题,提高了农户的节水意识和技术水平。一年来,辣椒生产季灌溉量由试点初的平均每月105立方米/亩,降低到了现在的80立方米/亩,减少了24%。  

  开展渔业养殖节水。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养殖池塘改造力度,采取标准化池塘、温室循环和工厂化模式,综合提高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水平。  

  如今,怀柔梭草渔场里的25栋鲟鱼养殖温室已经被种种节水技术“武装”了起来。通过采用温室、微孔曝气增氧、生物调控、养殖水循环利用等综合技术,这个渔场被改造成了“鲟鱼微循环温室大棚集约化高效养殖”的新模式,实现了仅用19.5亩的养殖水面,年产商品鲟鱼15万公斤。而生产一吨鱼,水耗仅110立方米,比改造前节约了一半。  

  秸秆综合利用让农业废弃物变“宝贝”  

  “刘老板,赶紧派辆车来,我这还有几亩西瓜秧得收。”近日,正在调运秸秆回收车辆的北京奥格尼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健,一大早就接到一位农户催促回收秸秆的电话。这一个多月来,像这样的电话,他一天能接到十几个。  

  随着北京市小麦及西瓜、西红柿等设施蔬菜作物的陆续收获,产生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除去就地粉碎还田外,仍有部分秸秆,尤其是设施蔬菜的残秧烂果等废弃物,堆积在田间地头,引起环境污染,带来焚烧隐患。如何为这些秸秆找到合适的出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生物质资源,成为北京市农业部门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经过两年的摸索和试验,由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牵头,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模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农作物秸秆工厂化堆腐加工有机肥的道路,从源头上解决了秸秆出路问题,实现了秸秆肥料化的高效利用。而坐落于顺义区李遂镇的北京奥格尼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这一运行模式的成功典型。  

  奥格尼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进行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与相关产品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公司通过专用运输车将秸秆、设施废弃物回收起来,利用秸秆专用粉碎机将其切碎揉丝,与畜禽粪便混合后添加发酵菌剂,再利用有机肥翻倒机进行搅拌,经过为期40天的好氧发酵,最终制成高品质的有机肥料。目前,公司每天  

  可回收秸秆等农业废弃物220吨,加工成品有机肥80吨。每添加1吨设施废弃物(含水80%)加工有机肥总成本为103.9元,处理后每吨废弃物平均可收益67.1元,公司年收入可达1200万元。  

  目前,该公司已经与多家种植园区、合作社及村委会展开合作,每年收集回收顺义区、河北三河等地区的蔬菜废弃物、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废弃物。今年,顺义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与该公司签订了设施废弃物收集拉运处理合同,由公司负责顺义区北务和李遂两镇共1.5万亩设施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以实现当地农业资源的生态循环利用。  

  生态农业园区成亮丽风景线  

  以种植业农业园区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综合采用节水、节药、节肥、节能等技术,配套完善生产制度、提升园区景观、循环利用园区资源,确保园区产品质量安全。北京市建成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每到节假日,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的惠欣恒泰种植专业合作社都会在市民的朋友圈里“火”一把。一个合作社有何魔力能从众多京郊旅游景点中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呢?答案是它把农业园区打造成了生态花园。  

  近日,记者来到这家合作社,发现园区里的郁金香花正在盛放。在绚烂的郁金香花海里,还有风信子、洋水仙、薰衣草、三色堇和矮牵牛等球根、  

  草本花卉上万盆株,使整个园区绚烂生姿。  

  在合作社温室大棚的外边,一排排太阳能真空管高高架起。大棚内,塑料水管一排排分布于墙壁之上,在一片西红柿田间,记者注意到,几乎每隔几步远就系着一块黄色的纸板,上面黏满了小虫子。  

  “这些黄板是黏虫板,是一种物理防虫的方法。我们园区63栋温室大棚里种植的蔬果都是无公害蔬菜,年产果蔬近千吨,一年四季都能采摘。这些管子是太阳能加温装置,寒冷的冬季不用烧煤就可以保证大棚中的生产温度,特别是种植草莓,可以控制采摘时间。”合作社的管理员说。  

  近年来,京郊还有许多合作社像惠欣恒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样,它们由单纯种菜的菜园子,变成市民身边亮丽的风景线、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这一切都得益于北京生态农业标准园区创建活动的有效开展。  

  据了解,为加快北京农业“瘦身健体”和提档升级,北京市农业部门把生态农业园区创建、评定及挂牌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今年,市农业局将组织郊区48处园区参加生态农业标准园区创建活动,重点从节水、节肥、节地、节能、节劳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优选出一系列成熟、先进的主推技术,在园区中进行全面示范推广。“十三五”期间,市农业局将在全市范围内推动打造一批生态景观优美、设施规范齐备、产品优质安全的生态农业标准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