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的新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 作者:孙宝国 发布时间:2016/4/14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的第四本年度报告——《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已经出版。笔者非常高兴地看到,以吴林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为主体撰写的系列“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质量逐步提升,业已成为国内融学术性、实用性、工具性、科普性于一体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报告,对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中国食品安全的真实状况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无论是研究内容的深度、广度,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进展,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的又一新成果。在笔者看来,与前三个报告相比较,《报告》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实践特色。《报告》共21章,其中第一章、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等11章的研究内容均源自于实际的调查,超过《报告》全部章节的50%。通过实际调查、实证研究,总结实践经验,服务实践应用,保证了《报告》鲜明的实践特色,体现了《报告》努力回答社会关切的基本宗旨,更反映了吴林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根植于国情而研究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学者情怀。

二是理论特色。《报告》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的理论框架,在借鉴西方理论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把握“全球视野”与“本土特质”两个维度的层次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并提出了厘清食品安全风险现实问题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整体性治理”应该是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基本思路,理论分析框架应具有研究视角的中国特色、风险治理的实践特色、共治体系的系统特色、共治体系的开放特色以及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技术保障的有机统一的特色等一系列理论观点。这不仅仅提升了《报告》的研究质量,更体现了吴林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宽广的“顶天立地”的研究视野。

三是研究方法。《报告》坚持“学科交叉、特色鲜明、实证研究”的学术理念,努力采用了多学科组合的研究方法,并不断采用最先进的研究工具展开研究。与以往的报告相比较,采用大数据工具的研究方法,这是《报告》最鲜明的特色。吴林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发了食品安全事件大数据监测平台Data Base V1.0系统,率先计算了10年间中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数量,研究了最具风险性的食品种类,刻画了食品安全事件在空间区域的分布状况,分析了在食品供应链体系中最容易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环节等。所有这些不仅为科学地回答“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首先‘共治’什么”奠定了科学基础,而且还体现了吴林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勇于创新的探索性勇气。

四是研究内容。与前三个报告相比较,《报告》既延续了良好的体例与范式,又实现了研究内容新颖化、系统化。尤其是增加了粮食、食用农产品与食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状况的分析,在粮食数量保障总体上处于紧平衡与片面追求数量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提出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与节约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考与建议,不仅确保了《报告》更好地把握食品安全数量与质量的内在关系,更体现了吴林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为保障粮食与质量安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开创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新境界。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基本主线,加快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体系,需要顶天立地的研究成果,努力回答如何解决人民群众食品安全需求日益提升与分散、小规模的食品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的热切期盼。因此,我们在衷心地感谢吴林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为中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所作出努力的同时,期待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共同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