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庄镇太后村用小米煎饼带火民俗游
文章来源:京郊日报 作者:杨旗 发布时间:2016/3/2
   

   “开车十分钟,太后去放松。”在平谷区城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讲的是距城区北10公里的太后山,是市民常去登山、休闲、赏景的“后花园”。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些常去登山赏景的市民游客,大多都是冲着山下王辛庄镇太后村一家民俗户的“小米煎饼”去的。

  这家民俗户的主人是42岁的刘二平。12年前,刘二平下岗后回到村中,带领16名农家妇女,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招待来往的客人;如今,在她的热情帮助下,这个贫瘠的山坳坳里30多户开起了农家乐,户年均收入超过6万元,四五十名农村妇女得以就业,捧起民俗饭碗。

  刘二平家生意红火,与当初创业时的艰辛分不开。太后村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全村1000多口人。以前信息不灵、交通不便,面积约6.5平方公里,却只有几十亩果树,村民靠外出打工生活。“别的村都能靠山吃山,我们靠山却吃不上山,地少啊!”村副支书杨占领说。2003年,村里接到城里一个登山队的电话,想要在村里预订8桌饭。杨占领一想,刘二平的母亲做得一手好饭菜,村里有红白喜事宴都请她当大厨,于是,就把“任务”交给了刘二平家。

  “第一次做饭的时候,碗、桌子、筷子、板凳、锅借遍了全村,还支起个棚子,特别热闹。”刘二平说,母亲掌勺,下岗在家的她和几位农妇打下手,用家里祖传二百多年的煎饼铛,做出一张张入口香脆的煎饼卷大葱,让登山队员吃美了。让母女俩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又有一拨人打来电话:“听说你们家的煎饼特好吃,这周末我们要来,做一桌菜哦。”于是,没有工作、在家带孩子的刘二平,便拉上村里3位姐妹,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起初的两年,实诚的山村农民刘二平,不知道算账,一桌饭菜统一定价100元,细算下来,还总是赔钱,自己又不好意思涨价,直到客人觉得菜价涨了,主动跟她提出:“不行给你200元一桌吧。”仅靠回头客经营的刘二平,仍然每月坚持给仨姐妹付工资,客流量大的时候,有十多名妇女来帮忙。

  2007年,太后山登山健身公园建成,来刘二平家就餐的游客越来越多,她也翻建了房子、增加了桌数,从最初的两三桌到如今的40多桌,每天客流量能达到400多人,日销售煎饼量最高达到了3000多张。16名农家妇女成为农家乐固定的服务员,每月挣着3000多元的工资。刘二平家也成了村里名气最大的农家乐。后来,村里开始兴办农家乐,30多户村民打起自家的特色招牌,吸引登山的游客前来就餐。

  许多开农家乐的村民,都是在刘二平家帮过工、学过厨的,学成以后才开起的“分号”。“二姐,煎饼我们都吃过了,这次我们预订9桌,来您家里想吃贴饼子。”“各家都有各家的特色,想吃煎饼来我们家,想吃贴饼子,您去南边京闻谷香农家乐,那是他们家的特色。”农家乐多了,也就有了竞争,可热情实诚的刘二平的家门口,却出现了往外“推客”的现象。有村民说她傻,又教别人家做饭,还往别人家送客人,可她却不这么认为,“村里农家乐越多越火爆,人气才能越旺,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游客才能家家有、常常有,大伙儿才能都富起来。”她说,这几年,她“推出去”的客人连自己都数不清。

  村里要建个老残日托所,刘二平二话不说,腾出部分餐桌让老人、残疾人用;村里要组织民俗户进行厨艺培训和比赛,刘二平不但给大伙儿免费提供场地、食材,还把自家的绝活和经营经验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这几年,每到重阳节和春节,她都要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

  如今,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当初坚持的农家乐盘活了整个太后村的经济,调动了整个村的资源。民俗户每户做出来的一桌菜里,香糯甜粽、自酿黑豆豆腐、煎饼里的大葱、散养的柴鸡……都是各户村民自己家的,有的村民一年下来,小打小闹就能有上万元的收入。太后村也从有名的贫瘠山村,成了平谷区的“后花园”、民俗旅游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3000余元,达到了现在的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