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如何获得消费者信任?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姚媛 发布时间:2016/1/19

北京市的一家家乐福超市内,邝女士正带着儿子在生鲜区买菜。在一排冷藏货架上,所有的蔬菜都被塑料薄膜整齐地包装好,贴上了标签。标签上印着可供追溯的二维码,以及查询使用的追溯码。

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自此以后,“追溯体系”、“条形码”、“二维码”等,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不论是在线上或线下,生鲜果蔬、粮油、茶叶、牛奶、畜禽产品及水产品等领域,已有不少追溯系统的身影。消费者在购买可追溯的商品时,会去扫描二维码,或在机器上查询代码从而影响自己的购买决策吗?究竟什么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才更加适应市场?记者进行了调查。

消费者需要有效追溯信息

“您在购买蔬菜时,会不会扫描上面印着的二维码,看了其中的信息,再决定是否购买呢?”邝女士购买了几棵“小汤山”白菜,蒜苗等蔬菜后,记者问道。

邝女士说,“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排货架上的蔬菜,主要是看中这个品牌,一般不会扫码。”在被问及更关注蔬菜的哪些信息时,邝女士说,自己更关注它的产地和生产时间。

记者观察到,虽然超市中设置了“放心肉”追溯体系的查询终端,很多生鲜蔬菜、肉类的标签上都设有二维码和追溯码,但很多市民在购买时,一是更倾向于选择购买散装的蔬菜、肉类,二是即便购买可追溯的产品,也不会在购买前通过查询追溯信息来决定自己是否购买。

早在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蔬菜指定供应商,“小汤山”品牌所在的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农业局合作,就已建立了自己的追溯系统。

记者随机选择了一棵蔬菜,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看到页面上显示着基地负责人、生产管理标准、两幅大棚的照片,以下较大篇幅,都是天安农业每日进行的农药残留自检检测报告,和定期送样品进行的第三方检测报告。

天安农业信息工程部经理李长春介绍说,“其实,现在的追溯已经可以提供很详尽的信息,如蔬菜的定植期、采收期,定植面积多少,期间施了多少肥,打了多少农药,以及实时监控的视频等,都可以上传至系统。但是,这样带来了日常管护的工作量很大,管护要求非常精细,从而导致农产品的成本上升。而上升的成本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承担。价格太高,让消费者吃不起,反而得不偿失。”

李长春说,目前,“小汤山”绿色标准的产品可以追责至基地,有机标准的产品可追责至农户。同时,也有很多消费者会较为关注产品的安全状况,因此增加了检测报告部分,并建立了自检和第三方送检两套体系。由于有机的标准要求更严格,因此有机系列产品的追溯会呈现更多信息,价格也更高。而绿色标准的主要是供应居民日常食用,减少了不必要的信息,使产品价格更加亲民。

“源本生鲜”网所在的成都顺点科技有限公司CEO徐晓晨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老百姓并不在乎你的产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他们关心的是,产品是由谁生产的,是通过哪些环节到我手中的,以及产品是不是检测合格的。”

追溯信息需要完整传达消费者

“仅仅依靠企业购买一套软件,就要实现全程可追溯,那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全程可追溯,需要一个封闭的系统,具体而言,可以有两条实现的路径。可以设想两个场景,一是一袋5公斤的大米,从生产企业出来之后,大米已经包装好了,其中无论经历了多少流通环节,最小的包装都从未拆开过,这就可以贴上标签,保证生产中的信息可以完整地传达到消费者;二是一车苹果被拉到了批发市场,在经历了下游分销、二次销售后,其中的信息就会全部断裂。”北京达邦顾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升说,“另一个实现的方式,就是实行产销直接对接。我们通过打造第三方的云追溯平台,在平台上集成所有的信息,并实现生产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我们会对生产企业的合规数据进行分析、评级,并给出一个综合的安全评级,让老百姓根据评级结果进行买与不买的决策。”

李长春介绍说,在天安农业的物流配送系统中,有的是自有物流,有的是第三方物流。但无论是经过线上还是线下哪一种销售渠道,都没有二级中转。“进入超市的都是我们自己的物流车,超市中的促销员也是我们自己的员工。电商渠道也是一样,都是从车间直接送到顾客手里。”

“追溯本质上并不是在追溯某个产品,而是追溯整个交易。溯源是通过交易、流转来体现价值的。在我们的平台上,从顾客掏出手机上的APP下单,到货物送到顾客手中,这里面经历了的所有环节,如食材的来源,使用的车辆的定位,农残检测的结果等,都可以全流程呈现。”徐晓晨说,“追溯更适合大体量的采购业务,只有当规模上去了,稳定性上去了,才能保障安全。即有规模,有标准,才会有安全。”

互动体验建立消费者信任

事实上,在很多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很多追溯系统的硬件已经建设完毕,登入系统后却发现,其中并没有信息,或是信息很不完善的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的追溯体系,主要是由政府和行业建的,企业的积极性是有限的。首先,在现在的法律制度下,对建立追溯系统是持鼓励和引导的态度,而不是强制。其次,企业的信息传递不到下游,就不能对企业真正带来好处。”杨明升说,“在这一方面,政府的补贴规模、力度还较为有限。因此,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动力机制。不能为了追溯而追溯,要把它变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的手段。”

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综合协调处副处长黄建介绍,原有的追溯体系只要是从有利于监管的角度出发,与商户没有直接的利益挂钩,因此,商户主动参与追溯的积极性不高。此外,RFID溯源标签、IC卡、“溯源秤”等硬件设施都有使用年限,更换成本较高。如今,移动终端越来越方便快捷,原有的追溯信息数据上传则效率较低。因此,成都市政府决定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升级改造试点工作,建设成都市食品流通溯源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断升级的背后,是不断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不断壮大的关心食品安全消费群体。

“做追溯的目的是将产品信息传达给顾客,让顾客看到我们的产品是符合标准的,是经过质量的严格管控的。”李长春说,目前建立追溯,更多的是出于与消费者互动的考虑,同时建立顾客信心。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常常接到顾客的反馈。消费者在新闻等多个途径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如转基因等一系列概念产生疑惑,或对检测报告中的指标、数据不甚明了,就会打电话询问,由他们会给出解答。

“其实现在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并不能直接带来眼前的效益,但我们现在仍然在致力于做这件事。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消费者参与、体验和互动的过程。在食堂中,学生打了饭,可以看到其中的蔬菜所有信息,学生的家长可以据此了解到学生的食用物品的安全状况,这就是一个体验。再比如,在餐馆的门口,看到了门口贴着大大的二维码,顾客就会好奇这是什么,进而就会扫一下,在这种不断的体验中,就能培养出对农产品质量追溯的理解和信任。”徐晓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