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一线三园多点”开启生态特色效益农业
文章来源:武陵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8/17
    近年来,黔江区被重庆市确定为无公害蔬菜整体推进区,蔬菜认证品牌数量位居重庆市前列,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年产量13万吨,蔬菜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新华、石家、鹅池一线规划区,是黔江区的万亩蔬菜核心区,常年蔬菜播种面积2万亩,年产蔬菜4.5万吨,高山蔬菜产业更是已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

  2014年,国家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

  提起适度规模种植经营,黔江一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明洋有许多感慨。今年,倪明洋在新华乡发展地牯牛2000亩、在鹅池镇发展1000多亩,基地内目前已解决了近200名民工就业。他说,像这种发展大规模种植,背后有公司“撑腰”,不怕农产品积压。倘若换成普通大户种植,一旦农产品大量过剩,要么低价出售,要么烂在地里,最后吃亏的还是种植户。“现在种植地牯牛,我们不贪面积大、范围广,一切由市场来决定。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既使种植业主有利润,务工人员每年还要有稳定收入,真正让每一颗地牯牛都变成货真价实的‘金弹子’。”倪明洋说。

  新华乡艾子村一龚姓村民,谈起适度规模种植,更是感触良多。很多农民种蔬菜都经历过波折,因为遇到蔬菜滞销,一季下来,除了人工工资,有时连成本都很难保住。

  而这位龚姓村民则不同,种蔬菜的这些年来,不管市场如何,每年总是能稳定收入1万多元。他向记者透露了自己的种植秘诀:年年只种时令蔬菜,并且每年的种植规模都相差不大。

  他举例说,如种植番茄从7月初开始采摘,每一季可连续采摘2个月,每次可采摘200多斤。这样,他每次都是头天采摘好,第二天一早就全部批发给城区卖菜的商贩。“这样的量不多不少,刚好可批发打给一个商贩。如果量大了,超过一个商贩的进购量,就可能被压价。我这样做,是对黔江城的蔬菜市场经过分析的。以种番茄为例,由于不考虑外销,每年的销量也就是1万多斤,所以对我这种小散户来说,种植规模定在1亩左右最合适,每年都有个好收成。”他说。

  打造“订单农业”催生新生机

  近年来,众多超市的货架上,都陈列着贴有绿色、有机标志的优质蔬果,其销售额均占同类产品的20%以上,且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10-20%,特别在高消费群体中比较受欢迎,绿色优质蔬果的销售正呈上升趋势。如今,已有许多高端蔬果的生产企业,力求在国内发展大面积的优质蔬果种植基地。这对黔江区“一线三园多点”的蔬菜产业,无疑是一个发展机遇。

  发展蔬菜产业,石家镇可谓名声在外。一度时期,该镇火石垭蔬菜基地生产的萝卜、南瓜、辣椒等,还未上市,就已有主城的大货车等候在基地。此外,全镇的其他基地也齐头并进,蔬菜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7月底的一个赶场天,记者曾赴石家这个蔬菜大镇进行了采访。记者看到,在石家集镇不足100米的街道上,销售蔬菜种子的摊位有近20家,且蔬菜品种繁多,种类齐全,农民购买活跃。

  余继培是太极乡人,销售蔬菜种子已有20多年历史。他说,这些年来,在石家镇,每到种植季节,蔬菜种子是周边几个镇乡销量最大的。记者还了解到,很多种植蔬菜的散户,还未等到种子下地,菜贩子就已预先在电话里联络包销事宜。

  在黔江区,说起“订单农业”,就不得不提到“泡菜大王”程永兴。

  前些年,程永兴也种植过蔬菜。经历过一次波折后,他敏锐地将目光转移到蔬菜加工行业。2012年,程永兴开始做起泡菜。他用土坛泡辣椒、生姜、大蒜、萝卜、豇豆等,运到农贸市场试卖,萝卜、生姜一斤卖到15元,辣椒卖到12元,大蒜卖到12元,不到半天就卖光了,现场还拿到几家餐馆的订单。如今,他不仅投资100万元建了一个厂房,其高山萝卜基地也扩大到了2000亩。2014年,程永兴的特色萝卜干上市,卖到了140元一斤。2014年的一次产品推介会上,程永兴一举签下2000多万元的供货合同,除了本地经销商的1600万元订单,还有420多万元的订单来自东南亚国家。

  “目前生产的产品已经供不应求,厂里的工人三班倒,基本都是人休息机器不停转。2014年加工的系列泡菜和萝卜干的产量达120吨,产值约600余万元。今年,随着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估计产量产值都会有所增加。”程永兴说。

  推行“零距离”服务新模式

  黔江区是重庆市的蔬菜产业大区,经过历年来的发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突破25万亩,新增基地面积8000多亩,建立生态蔬菜基地2万亩,全区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一直以来,全区坚持“大路菜抓安全、精细菜抓品质、特色菜抓品牌”的工作主线,抓基地保供应、抓外销促增收、抓特色促效益、抓品牌促发展,走“标准化生产、设施化栽培”的现代蔬菜产业发展之路。重点推进设施蔬菜发展,稳定种植面积,调整品种结构,完善产销信息,持续培育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打造现代蔬菜特色产业,实现农户增收致富的目标。

  多年来,黔江区的蔬菜产业规模起来了,品质稳步得到了提升,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与之相匹配的产业服务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为了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兼顾,产业示范带辖区各镇乡,积极与区农委、科委、科协等部门的技术员联系,邀请技术专家实地走访、查看,结合土质、水源等诸多情况,实行现场量身支招,积极开展技术人员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面对面的零距离指导服务活动。

  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黔江区特地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2014年,全区各级科技特派员总数已达82人,不仅在规模上有了很大突破,在队伍层次上也实现了提升。期间,科技特派员不仅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服务,还注重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尤其注重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注重科技在推动企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鹅池镇鹅池社区菜农冉光寿说:“有专业科技人才加入,为发展蔬菜产业增产增效,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冤枉路。特别是每到农忙季节,很多专家不厌其烦地指导菜农,教得尽心尽力,底下群众也学得起劲。”

  黔江区的蔬菜产业服务,不仅有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很多种植业主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鹅池镇,提起重庆知青何代辉,很多人都不陌生。出于对第二故乡的真挚情感,从2007年起,何代辉开始在鹅池镇投资发展辣椒种植基地,并承诺全部回收。如今,他的基地面积已达2000亩。

  每到种植季节,何代辉的身影都会出现在鹅池镇徐家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辣椒基地。每当村民问起辣椒种植技术,何代辉能作答的,都会一一道来。遇到困难,他会请上技术员到田间地头,向农民进行零距离传授,直到农民领会悟透为止。

  蔬菜产业发展,一枝一叶总关情。对土地的投入有多大,土地的回报也少不了。

  时至今日,黔江区“一线三园多点”产业示范带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近2万亩,种植有地牯牛、辣椒、南瓜、萝卜、豇豆、黄瓜、生姜、莲藕、黄花、莲花白、贡菜等10余个主要蔬菜品种。按照相关规划,新华、石家、鹅池3个连片镇乡正加紧实施农业示范带建设,实现片区农业科学化、规模化发展。乘着发展机遇的东风,黔江区“一线三园多点”产业示范带正开始迸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将开启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