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产品进社区惠民工程”启动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肖丹 发布时间:2015/7/24 点击量:

    家住通州区玉桥中路柳岸方园的刘阿姨最近几天发现,楼下多了一个通体黑色、一人多高的“大个子”,上半截是显示屏,下半截有刷卡设置和数字键盘。机身上的一行字“全国农产品进社区惠民工程”暗示了这个机器的用处:它应该是与日常消费相关的设备。

  刘阿姨猜得没错,这是“全国农产品进社区惠民工程”的触摸终端,“互联网+”也应用到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菜篮子中,市民可以直接下单购买在家等菜送货上门。这样的设备今年计划在通州区铺设3000台。

  触屏买菜当天送达

  7月22日,记者在“全国农产品进社区惠民工程”启动现场见到了已经调试好的终端设备。所有商品分为瓜果菜蔬、日常用品、副食调味、米面粮油、酒水饮料、水产等种类,并单独划分了一些特产专区。其中日常生活最离不开的瓜果蔬菜类有83种商品,按照当日的价格,两个西红柿(450克至500克)售价2元、西兰花(450克至500克)售价2.95元、油菜(400克)售价1.50元。

  “就和网上购物差不多,在触屏上选择自己要的商品放进购物车,然后统一结算,可以刷储值的会员卡,也可以货到付款。”工作人员表示,上午下单的话下午就能送达,顾客可以选择送货上门也可以到门店自提。

  据介绍,工程试点率先在通州区开始,计划年内在通州各个社区设立3000台触摸终端和150家社区连锁店,之后将在城六区铺开,共设立27000台触摸终端和1800家店。

  互联网+菜篮子模式启动

  近年来,由于城市规划布局不科学、层级结构不合理、市场总量不充裕和产销衔接不畅等问题,部分区域居民“买菜难”、“买菜贵”、“蔬菜不新鲜”问题突出,产地则经常直面“谷贱伤农”、“菜贱伤农”。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着手制定了逐步推进社区菜市场(店)升级及“15分钟便民商圈”建设的方案,通过中国商联会提交到商务部,已经获得商务部批复和支持。全国农产品进社区惠民工程正是其中一项内容,将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家庭采购的对接直达,搭建大型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多功能的信息系统,集信息服务、线上展示、线上交易、线下配送于一体,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同时在产地与餐桌之间建立快捷准确的信息渠道,通过供求变化做出正确判断,引导农产品企业调控品种数量,减少损失浪费。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戴中久告诉记者,发展生鲜电子商务是目前趋势,它打破了社区菜市场(店)传统经营方式,接下来应该探索生鲜电子商务与传统社区标准化菜市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融合,发展“互联网+菜篮子”智慧微菜场,推进社区菜市场(店)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挥线下资源优势,提供高效的冷链物流与配送服务,开展网订店取、预约上门、社区配送等业务,发挥生鲜O2O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定制服务。

  社区菜市场也将电子支付

  一般来说家庭买菜主力都是中老年人,“互联网+”的新玩意他们未必玩得转。刘阿姨就告诉记者,虽然孩子们一直教她网购,但她始终也没有尝试过。“我也知道那么做方便,但是我看不懂,也不敢买,万一出问题呢,再说买菜必须得挑新鲜的啊,万一送到我家的都坏了怎么办?”

  戴中久也认同这一观点,“一边进行一边改进,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做出调整。”他告诉记者,除了买菜模式的升级外,还将鼓励社区菜市场升级支付模式,引进成熟安全的电子结算技术和设备,使用电子支付和刷卡消费。“将社区菜市场(店)电子结算平台与商务部肉菜追溯体系建设项目相连接,发挥大数据共享优势,促进实现农产品来源可查、流向可追、数量可计、质量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