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沃土工程”守护菜篮子安全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朱先春 李纯 发布时间:2015/4/30

     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建起的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启了寿光“反季节蔬菜生产的革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寿光现有蔬菜大棚40万个,是我国最大的“菜篮子”。

“大棚蔬菜的种植模式使得化肥用量远远高于大田,寿光耕地矛盾爆发的最快,探索解决的尝试也开展的最早,寿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格管理绝对不是空话。”寿光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陈永智说。

土地失衡:寿光的土拉到外地可做“肥料”

“从客观来讲,在大棚营造的温室环境中,蔬菜生长快、产量高,需肥量自然就大。所以,根据蔬菜需肥规律的大量施肥没有问题,但是不能过量施用化肥。问题就在于,这些年农民在种菜中形成了‘多施肥,多产出’的不科学的经验。”陈永智说。“刚种菜时,地里稍微撒些尿素,蔬菜产量就有明显提高,而建一个大棚要投入8~10万元。谁不想多用点化肥,地里多出点菜,多挣点钱。”寿光市文家街道王端宇村党支部书记王向民说。

陈永智说:“前些年,农民种一亩西红柿,一年竟要投入10立方鸡粪作底肥、300公斤化肥、1~2公斤左右的叶面肥,黄瓜用肥量就更大了。”《寿光农业结构类型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对策》显示,寿光每公顷耕地的化肥投入量是全国平均值的4倍。一位常年在寿光从事科研的人员甚至开玩笑地说:“可以把寿光的土壤拉到外地做肥料”。

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土壤板结、盐渍化,有机质含量降低、活性微生物减少,种出的“瓜没瓜味、果没果味”,产量不断下滑,甚至出现“死棚”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土壤的失衡导致病虫害也不断增多,再加上大棚里温度高、湿度大、不透风,病虫害治理难度更大,农药越打越多,而根结线虫简直‘无药可救’。”寿光植保站站长巩玉升说。中国果菜实用技术首席专家蔡英明曾经说过:“寿光大棚种植模式在耕种多年后遇到的这种综合症,从根源上讲是施肥不均衡所致。”

寿光菜农也意识到化肥、农药滥用的危害,并试着找寻对策。大部分菜农使用鸡粪调节土壤,但鸡粪属于低碳有机肥,对土壤改良效果很小;部分菜农在大棚耕种5年以后,去麦田换土,更换掉地表30~40厘米的土层,这不仅耗时费力,也治不了根结线虫;有人提出进行轮作以降低大棚复种指数,但寿光蔬菜产供销早已形成固定格局,基本上是“一村一品”,难以改变。

沃土工程:用微生物肥料让土地“活起来”

由于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寿光市政府出台规定严禁销售剧毒农药。菜农只好选择“闷棚”来杀灭大棚土壤中病虫害——每年7~9月,在大棚里灌上水并铺上地膜,利用夏季的高温,将土壤“煮”一遍。这样是消灭了病虫害,但也把有益菌杀死了,土壤更加板结,变成“死地”了。

2011年寿光市启动“沃土计划示范工程”,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和新型肥料(微生物肥、水溶肥)使用来引导菜农科学施肥,逐渐改良耕地质量。陈永智说:“测土施肥比较容易实施,但微生物肥、水溶肥等市场售价每吨高达2500~3000元,多数菜农负担不起。我们通过集中招标,吸引了56家肥料企业竞标。经过肥效试验与激烈竞价,5家化肥企业以每吨1000~1400元中标,再扣除政府每吨补贴300元,参与‘沃土工程’的农户只需承担750~1050元。”

孙家集镇石门董村委会文书代金榜说:“闷棚之后,施用微生物肥料,没过多久土就松软了,也变黑了,有的地方还能看到白色的菌丝。去年我2个大棚,用了800公斤微生物肥料、7箱水溶肥、5桶促根肥,相比于以前化肥少用了2/3、鸡粪少用1/2。但菜长得更好了,产量增加了15%左右,而且病虫害也少了。”他高兴地说。

据寿光市农业局测算,2011~2013年,沃土工程示范区内的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1.56%提高到1.71%,土壤孔隙度由原来的48.3%提高到49.5%,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蔬菜增产10%以上,土壤生态和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寿光市政府决定从2014年起全面实施“沃土工程”,每年拿出800万元推广5万亩,到2020年实现40万亩蔬菜大棚的全部覆盖。

综合治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五大工程

在总结“沃土工程”的工作经验之后,今年寿光启动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五大工程,寿光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张云明对此作了介绍,土壤改良修复工程(即沃土工程):推广应用微生物有机菌肥、水肥一体化;农药残留治理工程:推广静电喷雾装置,提高农药利用率;蔬菜秸秆肥料化利用工程:通过城乡环一体化收运废弃蔬菜秸秆,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快速腐熟等集成技术;地膜污染防治工程:推广生物双降解地膜以消除蔬菜棚膜污染;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沼气无害化处理粪污示范工程。

“这些工程将沿袭‘沃土工程’的集中统一招标模式,建立农企直接对接,砍掉中间环节,将成本降到最低。”张云明说。“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农资经销商就没有活路了。我们还是农资企业与农民的中间人,有我们在就可以保障发生产品质量事故时,农民能轻松找到索赔方,这对企业也是一种制约。我们与诺普信合作开发了‘寿光田田圈’的手机APP,为菜农提供农资购买、植保、技术指导、销售市场信息等服务。”寿光大地宏琳农资公司王琳向记者坦言如何适应“五大工程”下的农资销售。

“寿光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程为水肥一体化机打开了一个大市场,我们公司的好几款产品已经中标了。现在主推的小型水肥一体机,加上配套的滴灌设备才三四千元,就可管理1~3个大棚,节省劳动力90%、节水70%、节肥67%。大棚里湿度降低了,病虫害自然就少了。”耐特菲姆公司技术主管(山东省)于超说。

在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寿光市政府对于构建良好的大棚土壤生态环境以确保蔬菜质量安全的决心。然而,寿光农民家里一个大棚一年可以收入10万元左右,土地流转十分困难,工程的推行需要说服“千家万户”;农民长期形成的“多施肥,多产出”的观念难以立即改变,有农民即使施用了微生物肥料,但也没有减少化肥用量,因为害怕蔬菜产量下降。如陈永智所说:“既要扭转农民固守的耕作理念,还要在不休耕的情况下改善耕地质量,沃土工程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