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
文章来源:农业部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15/4/29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在全区评选的3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里,喀旗位列其中。近年来,喀旗以“推进天字号”工程为目标,坚持“高位推动、政策驱动、部门联动”,自2012年创建以来,按照有机构、有职能、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的“五有”标准,旗政府旗财政每年拨付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项目建设,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

  “管起来” 让监管回归服务

  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的喀喇沁旗,地处赤峰市西北部,全旗30.2万农业人口,仅有耕地75万亩,是我市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之一,新常态下,务实、精明的喀旗人变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要在一片滩涂和荆棘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之路。

  2011年,喀喇沁旗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调配了7名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查指导工作。11个乡镇(街道)分别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前全旗已有3个乡镇完成独立建站工作。该旗王爷府镇、乃林镇被列为全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试点。以协议管理和工资补贴相结合的方式,配备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40名、村级防疫员170名,协助旗、乡两级监管部门开展工作。通过建立旗、乡、村三级监管网络体系,全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农产品检测, 2014年,全旗9个乡镇均建成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每个检测室配备1至2名检测员。重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各配备或聘用1名检测员,旗乡两级检测站配备农残检测设备11台套,样品采集车9辆。

  “管得住”让执法有威力

  “一米一饭,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喀旗的决策者认为,这个时候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管得住农产品安全。

  农产品质量监管站为事业单位,根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喀旗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列入农牧业局执法队的业务范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中心。并联合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开展“红盾护农”、“农资打假”、“高毒农药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案必查,查则必严,严则必果。

  此外,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环节,重点整治高毒限用农药违规使用、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违规行为。合理布局农药经营网点,重点解决农药经营单位过多过乱问题,逐步实现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合理构建放心农业投入品经营和配送网络,探索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积极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加大高风险农产品监督抽查,推行综合执法,实施检打联动。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凡达到移交标准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管得巧”让农产品生态化

  在这一场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过程中,喀旗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喀旗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呈现出“六化”推进的良好局面。在监管机制化方面,目前全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农牧主管,部门配合,全旗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源头防控、过程监控、结果把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机制,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在农资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农业投入品综合监管信息化建设项目,借助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农业投入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已投入使用10台农资交易一体机。在产品品牌化方面,质量安全认证是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通行证,很多生产企业、农牧民专业协会都把获得质量安全认证的产品注册了商标。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家肥、生物肥料、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处理等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同时加快了农业良种化、设施化的步伐,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到2014年底,全旗农牧民组织化程度达到了30%,比2011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新增农牧业专业合作社300家,总数达到659家。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旗未发生农产品安全事故及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事件,确保了广大消费者“舌尖”上安全,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